# 百年学者奋斗路:从科技救国到强国的壮丽征程
一个世纪间,即便物质匮乏、生活艰苦,学者们始终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未来紧密相连。怀揣赤诚之心,坚守推进国产化进程,实现从科技救国、报国到强国的伟大跨越。
## 科学启蒙:从甲午反思到大学堂奠基
甲午战败的屈辱,引发对洋务运动的质疑反思,激发对西学的追求。1898 年夏,景山东街公主府挂起京师大学堂牌匾,《大学堂章程》成为近代高等教育学制大纲,还增设“格致科”。
## 学科发展:北大接力与物理开端
1913 年,京师大学堂变身北京大学,科学教育延续,此年成为众多现代学科起点,包括物理学。先贤们努力翻译西文资料充实教材,建立金工车间维护制造实验设备。李四光改造的理学院古朴典雅,公主府大厅成报告厅,水电气实验设备陈列其中,数学院学生在此举办科学讲座,物理报告与学术讨论不绝于耳,1937 年 5 月底,丹麦物理学家玻尔在此演讲,盛赞其为“世界最美讲堂”。
## 联大岁月:艰苦条件下的科研坚守
1937 年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物质条件恶劣,却汇聚中国顶尖师资。杨振宁师从王竹溪,踏入统计力学前沿;李政道受教于吴大猷收获颇丰。在砖头木架支撑的实验仪器上,科学研究从未停歇 。
解压密码: None
暂无评论内容